沙螺洞生態復育 油菜花田變生態池塘 環團指「想將該地重回最初樣貌」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0/11/04 00:00

最後更新: 2020/11/04 01:04

分享:

分享:

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。(陳永康攝)

在政府「新自然保育政策」下,被喻為「蜻蜓天堂」的沙螺洞的生態重要性排行第二,僅次於米埔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,惟因發展及欠缺管理,大片生態價值極高的濕地淪為乾涸土地。有環團在沙螺洞進行生態保育及復育工作,打造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,以及與村民合作復耕,為蜻蜓及水生動物提供適合棲地。

政府於2017年宣布以非原址換地方式保育沙螺洞,批准發展商於大埔船灣的修復堆填區興建高球場,發展商則把沙螺洞的私人土地交予政府接管。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早年通過在「新自然保育政策」下的《沙螺洞生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育計劃2018-2020》管理協議,由環團綠色力量在2018年4月1日起於沙螺洞展開為期24個月的生態保育及生態復育工作。環團公布,第二期計劃已於2020年4月1日起正式推行,為期24個月,並改由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贊助約900萬。

該管理協議涵蓋範圍達11.45公頃,主要包括張屋及李屋範圍內的私人土地,涉及濕地、棄耕農地、林地和河溪等不同的生態環境。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表示,近年有當地居民因不滿沙螺洞未能發展,「開墾」大片生態價值極高的濕地,原有的水利設施被破壞,水田和濕地加快乾涸,同時令入侵性植物如薇甘菊、鬼針草、五爪金龍等進駐,嚴重損害沙螺洞生態。

他又指,沙螺洞位處百多米高的山谷盆地,感覺上與亞馬遜雨林相似,吸引越野車及野戰活動,加速天然河溪和水利系統的破壞,「這2年半以來錄得3次四驅車出現」,又偶有山火發生,導致土壤侵蝕。現時已於該處安裝監視攝像機及增設警示牌,防止越野車駛入,亦會經常除草,減少山火發生。

更多沙螺洞相片,即看: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面對昔日濕地淪為乾地,且雜草叢生,綠色力量保育工作於2018開展。單家驊表示,由於該地面積太大,資金及人手所限,故將其中約9.5公頃土地進行粗放式管理,主力清理入侵性外來植物、垃圾及廢料,避免影響景觀及濕地水資源被抽走。現時一年會定期保育4次,一星期會去3至4次,「主要是除草」。

而集約式管理則有約2公頃,主力重建濕地。團隊於2019年獲城規會批准在沙螺洞進行生態保育及復育工作,並於2020年1月於張屋的棄耕農地闢建1,500平方米的「生態池塘」及1.3公頃的「人工沼澤」。

2016年沙螺洞中有一片黃澄澄的油菜花田,吸引不少市民到訪。不過被環團質疑恐令生態受破壞。事隔4年,當年油菜花田位置,已闢成生態池塘,孕育約20種植物,蜻蜓、幼蛙等亦棲息於此。環團表示,油菜花田為旱地植物,破壞當地濕地生態;現時則利用地利優勢,重建濕地,蜻蜓數量較之前兩倍,一些已失蹤多時品種,如紅蜻、黃翅蜻,亦重臨沙螺洞;更一度發現瀕危的盧氏小樹蛙。

他指,該生態池塘及人工沼澤及位處於昔日的稻米田,參考數十年前的田地佈局,再經修葺田壆,將本來滿布入侵植物的棄耕農地變成濕地;而透過移植及播種,於該地成功種植不同濕地植物,例如三白草、薑花及薏苡等;而生態池塘分深淺區,空間感較大,最深達50厘米,目標全年儲水;人工沼澤則間歇性儲水,兩個不同的生態環境,適合不同品種動物棲息。

此外,該地有2條水道,環團於2019年12月成功修復一段60米灌溉水溝,將水引進「生態池塘」,單家驊指「想將個地方變返最初的樣貌」。另外,有1公頃土與由村民及農友組成的社企合作作有機耕種,現時種了洛神花、菠蘿及番薯等。團隊盼藉耕種復興沙螺洞的耕作文化,亦有助控制外來植物,有利生態。

單家驊又提到,原本計劃指定需於2年內開辦70個導賞團,惟疫情影響下,暫時仍未能成團,未來希望發掘更多具潛力的生態環境,並維持現有環境及設備。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
記者:洪芷晴